七、代代有达人
■六世改为十六世
《公求相国题表族谱叙》中说:“亡父存日,想家谱残于兵燹,略葺其概,而世次多缺。”世次多缺,中间断了线,只能是一个大概,搞不清楚的可能只有胡编乱造,以求得支分派别,犁然不紊,世系昭穆,上下贯通的效果,否则这本谱牒就没有权威性了。是谁填空补缺,胡编乱造的呢?
从道川序中看,修谱顺序是:饶次守(宋建炎1129年)------饶希明(明初)------饶鉴------饶道川(明万历1601年,明后期)。按介冈景明书的道川序修谱顺序是:饶次守(宋建炎1129年)------饶鉴------饶希明(明初)------饶道川(明万历1601年,明后期)。是道川公搞错了,还是后人为造假而修改的呢? “览泪下,稽颡拜而谢曰:吾与广昌原甘竹分枝也,何幸而获先生之叙者二请书于谱以永世”,罗伦正好为饶氏谱写了《饶氏族谱序》和《别墅记》两篇文献,从这里可以看出,道川序与罗伦别墅记二文中的叙述是吻合的,公父子所修的就是罗伦写序的那一次。“亡父存日,想家谱残于兵燹,略葺其概,而世次多缺”,鉴公在世时,因家谱残于战火,就修了一个大概,但世次有空档,连不起来。公继承父志,完成父业,继续家谱的续修。道川序中说:“且远谱肇自尧帝,至今百余世,中间世系昭穆,衣冠云仍,犁然而备,上不失之牵会,下不失之遗缺,皆先哲葺修之功也”,到道川公时已经上不失之牵会,下不失之遗缺,看来已经很完备了,那么填空补缺的是鉴公父子,或是鉴公之孙子坚。鉴公祖孙明知自己是明朝人,却把自己写成宋末人和元朝人,这说得通吗?连我自己也不相信。即使有人造假也不会是鉴公祖孙。在道川公之前子坚之后,也就是在一、二修中间,还有没有其他人修过谱呢?子坚公与道川公隔了二百五十多年,没有大修,是否有过小修呢,修水谱上没有记载。鉴公父子时还是“世次多缺”,隔了二百五十多年后,怎么就成了“中间世系昭穆,上不失之牵会,下不失之遗缺”了呢?这位“先哲”是谁呢? 在中间没人处理能这样“完备”吗?
蒲圻派诗前20派为完白公祖父饶相所撰,但在饶相时并没有修谱的记载;四修距三修百余年,几次都没有修成,可闲公心里着急,发出了“谱之待续亟矣!”的呼声。没有人响应,他只好在家里自己编写家谱。四修时将他写的一篇文字冠之以“小叙”刊在家谱上(见蒲圻饶氏家谱四修序)。这说明在大修之外,会有一些关心家谱之人在编写家谱。这些小修在家谱上是不会记载的。可闲公的小修要是没有他的《小序》是无人知道的。修水饶氏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呢?有!前面已经说过,在二修与三修之间景明公等人修过,但修谱志上没有记载。明明修过,为什么不记载呢?我估计这次续修可能有大动作,不记为妙。要是有人改谱,就在二、三修中间,或者说在二修后。有人修改了修谱顺序以及修水谱上删除了《别墅记》说明了这一点。我谱上的《道川序》是被景明修改过的,现修水谱上落款为“景明书”的道川序实际再一次被修改过,并非景明修改过的版本,更不是道川原版。下面来说明。
我谱中道川序说“灏自鉴公至今又十六世孙也”,修水谱上说的是“灏自鉴公至今又十四世孙也”,差了两代。鉴公1222年,道川1539年,按14代算,每代间隔22.6岁,按16代算,每代间隔19.8岁,这都不合常规。就是说从鉴公到道川的世次是有问题的。浩良先生研究了白沙世次后,发现鉴公为92世,道川公为98世。《源流旧序》中说:“八十七世玉,玉生龙,龙生逊,逊生育,育生宾,宾生子三,一曰鉴,二曰锜,三曰镇。”从这段话来推算得到鉴公为92世。《道川序》落款为“九十八世孙一灏道川氏谨叙”,鉴公与道川只隔6代。 “灏自鉴公至今又六世孙也”应该是道川公的原文,这才对得上号。后来被景明等人顺手改为“十六世”,外传到蒲圻等地,因此蒲圻谱上是十六世。景明之后有人发现不对,每代只有19.8岁,再改为“十四世”,把每代间隔提高到22.6岁。所以现在的修水谱上是十四世。蒲圻绝不会把十四世改为十六世,因为蒲圻没有修改这些关键数据的动机,应该是修水改的。说不定以后还有人会改为十二世或十世。将六世改为十六世,容易得很,加上一个十字就行了,将十六世改为十四世也容易。但要改世次就很不容易了,中间多出十来代,要凭空捏造出十来代,太麻烦了,干脆不改,不一定有人能看出来,希望能蒙混过关。
道川公1539年应该是可靠的。若按道川1539算,每代平均约30年,鉴公应生于1359年前后,仕清生于1389年前后,这与罗伦写《别墅记》的时间1474年虽说不完全吻合,但还是比较接近的,因为是按平均间隔算的,与实际间隔不一定相符。这样一来,景明版《道川序》中的修谱顺序、《别墅记》中的“览泪下”、从鉴公到道川的世次,这三者是吻合的。浩良先生说:“《饶氏续修谱序》(即我所说的《道川序》)的作者一灏道川公是白沙支鉴公的后裔,且世居修水。既然是三沙支后裔,应该按鉴公或子坚公所系的世次续修宗谱。宋末(1270年间)时鉴公为92世,相距330年后的明万历28年(1600年)的一灏道川却还是98世。不知此世系的计算是从何开始,属何方式?”起点不同,代数就不同。能从何时算起?一是从黄帝算起,华夏之公祖;二是从尧算起,饶本尧后;三是从荧算起,受姓始祖;四是从修水算起,重起炉灶。还能从哪儿算起比较合理呢?没有了。无论从哪儿算起都不对。任何人续谱只会接着排世次,一般不会用另一种排法,就是采用另一种排法也应该是合理的排法,如蒲圻是从迁蒲后算起的,属于另起炉灶类。那么300多年仅有六代之差如何解释呢?只能作鉴92世、灏98世是正确的,就是说鉴公本来是明朝人,被修谱者改成了宋朝人,把本来只隔六代的距离变成了十六代,因此出现了侄玄孙与伯高祖同年的怪现象。道川公是如实记载的,后人没发现因而没修改世次。的确不易发现,不是浩良先生说,我也没发现。道川公记载的为真,其他为假。要是看成真的,就觉得不可解释,要是看成假的,就容易解释了,因为假无所不能。
道川序原版:六世;景明修改版:十六世;景明后再一次修改版:十四世。道川序在关键处至少被修改过两次。景明不一定参与了修谱,有可能是别人假借了他的名义。
用“造假”一词可能有点不妥,用“完善”比较好。修水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,使谱牒逐步得到完善,趋于合理。又如,《忠臣传》中说的是“闻元逼宋入海”七日不食,哭君而殒,五百年后写的《月湾公墓志》中说的是“耻食元粟”七日不食而殁,改变了说法,死因不同了,更合理了。
■真是一盘沙
查看修水白沙、高沙,崇阳五七、千一,蒲圻千二等五处谱牒,白沙支谱全无叔祯、五七、千一、千二、千三的记载;高沙支和五七支均有,且高沙支谱记载最为详细;千一、千二支谱无五七的记载,有可能因为是旁系而未记载。白沙支谱上为什么没有呢?是不是后来删除了?为什么要删除呢?看高沙谱就知道了:“叔祯,因宋乱,迁黄江嘴”。五七、千一谱上有同样的记载。这应该是较为原始的记载。据修水谱载,鉴公生于1222年,镇公生于1227年。南宋灭亡于1279年。就算叔祯公在南宋的最后一年1279年迁黄江嘴,1279-1227=52,只有52年。从镇公到叔祯有四代人,平均每代间隔17年,这很难说得过去。但才生下来是不能外迁的,叔祯公既然能外迁了,应该有十七、八岁了。所以平均每代不到13岁。这就更说不过去了。高沙谱自身就有矛盾!因此白沙谱干脆删除叔祯及以下的资料,使我们成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可悲!蒲圻谱上叔祯公的记载是:“由江西进贤迁蒲圻”。为了使蒲圻饶氏有根有源,去掉了“宋”,来一个模糊控制,免得别人钻空子,用心良苦,不失为高招!呵呵,又是猜想而已。
还有一点,修水三沙从道川公始,都是在一起修谱的,三沙谱应该是统一的,为什么白沙的谱与高沙的谱有不同之处呢?原来五七公是高沙锜公之后,虽说有疑点,但高沙要对自己的后代负责任,根据“以疑传疑”的原则,所以保留了五七公及三千公的信息。没见到黄沙谱,我想黄沙谱与高沙谱应该是一样的。要是能找黄沙谱看一看,说不定有新的收获。
整理一下思路,这个问题牵涉到四个元素:1、鉴公出生时间;2、千二出生时间;3、鉴、锜、镇为三兄弟;4、千二是镇公的玄孙。这四者必有一假,或有二者为假,或有三者为假。若3为假,则鉴公与千二同年有可能。孝感饶氏字派为:钦明文思,允恭克中,平章亲睦,至道光昭,同乐时雍,尊崇天德。现有人口中,最长为恭字辈,最晚为乐字辈,有十三代人。在这13代人中,隔五、六代同年甚至后辈年龄大于前辈的肯定有人在。我们蒲圻现在世的上下差十代。说鉴、锜、镇不是嫡亲三兄弟吧,他们的名全是金字旁,很象是嫡亲三兄弟,同辈人的名字的部首相同,在家谱中大量见到。若蒙公在《世系》中写道:“吾宗自千二府君由江右婺州受廛于蒲,其居址年月皆不可考矣,唯传有三昆季分避兵燹,相订望沙投止”,这话是在未见到江西谱之前的1635年说的,不会受江西谱的左右,“三昆季分避兵燹,相订望沙投止”的说法应该是可靠的,但三昆季是不是一定就是鉴公兄弟呢?不好说。说千二公不是镇公的玄孙吧,蒲圻饶氏真成了无本之木。于情来说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我估计分宁修谱的先贤们是一定知道三沙说的,但同样不知三兄弟是谁。要是说不出三兄弟是谁,则三沙说似乎是虚的,有了实实在在的三兄弟后才能令人信服。三兄弟分居三沙只是传说,苦于不知道三兄弟是谁。凭空捏造吧,似乎不妥,只得将鉴、锜、镇定为分居三沙的三兄弟。因此产生种种矛盾。
■每代只隔十来岁过去有童养媳,有时女比男大得多,在男十四、五岁或更早就圆房,男十四、五岁时可能就有儿子了。当然这时生的儿子不一定真是他的儿子,不管是不是真的,上了谱就是真的了。或结婚早,第一胎就生了儿子。这些情况下,两代人之间的间隔会很短。有钱人因为没有儿子传宗接代,在六、七十岁还要娶小(纳妾),以求得一儿半子继承烟火。还有,有钱人老婆一大堆,儿子十多个,也有这种情况。或者前几胎生的都是女,最后一胎才生了儿子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,没有儿子是不行的,过去女是不上谱的,不生儿子决不收兵,等到生下儿子后,父亲的年纪已经很大了。我见过一人名“古稀”,寓意他父亲七十岁生了他。在这些情况下两代之间的间隔会很长。这些都只是特殊情况,不会代代如此。我们只有在十代左右或更多代数算平均间隔才有意义。前面我已算过,自古至今,平均每代间隔应在30年左右,平均28年的居多。
从上面列举的数据来看,远祖世系是编造的,不可能是真实的。
不光老文献是杜撰的,远祖世系也是编造的,修改谱牒者,代代有达人,过去有,现在有,将来还会有。古谱中不知有多少是真的!
评论